本文作者:遗失声明

安新县刻章(迁安刻公章)

遗失声明 2023-08-01 71 抢沙发
安新县刻章(迁安刻公章)摘要:   读张福堂散文集《淀边忆旧》陈世钟这本回忆白洋淀一带生活的散文集,当书稿被送到故宫出版社的时候,恰逢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决定从中南海发出,作者的家乡也被划入了新区建设范围。这本书...

  

读张福堂散文集《淀边忆旧》

陈世钟

安新县刻章(迁安刻公章)

这本回忆白洋淀一带生活的散文集,当书稿被送到故宫出版社的时候,恰逢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决定从中南海发出,作者的家乡也被划入了新区建设范围。这本书在今年1月正式出版了,叫做《淀边忆旧》,已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作者张福堂的老家在任丘市,距白洋淀8公里。张福堂现为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深编辑,曾两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他爱家国、有情怀、尚简朴。他1980年参加高考进城,多年来常回老家看看,对乡村情深意长。他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迥然不同于时下的乡愁文字。作者表白:“记得起乡愁,不是对过去的否定,更不是推倒现在,重来过去,而是观照过去,品味曾经。是给现在与过去提供比对,是给现在与未来提供参照。”

作者的达观态度,决定了他的乡愁只是一种乡情。《淀边忆旧》收入散文近百篇,分九个单元,深情回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洋淀东部的乡村生活。开篇一个单元生动记述了孩童时代的趣事,比如过年捡鞭炮、占座看电影、拾老鸹虫、水里摸鱼、找鹌鹑蛋、不睡午觉、喝凉井水、摘槐豆、打草、打尜尜、坐冰床子、拓泥娃娃、打坷垃仗。然后是求学和成长经历,以及乡风民俗。趣味横生的传统风俗,作者写了打囤、龙抬头、九月九、迎送灶王爷、过年,以及榆皮面、尜尜汤、煮玉米等各种食物的口味及制作技巧。作者还记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事,比如民兵训练、出民工挖河、赤脚医生、知青、大队部、记工分、自留地、驻校代表,再现了当时的生活细节。作者也传神地描绘了当时的乡村自然景观。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与庄稼、家畜的关系十分密切,回忆起来鲜活有趣。作者还深情回忆了自己的亲友“老黑”大伯、大娘、伯父张鸣岐、母亲、孤苦无依的李大妈、土秀才“万金油”殷老先生等,这些人物因为特征突出,故事性强,非常真实鲜活。

作者回忆的那个年代,农民生活普遍贫困。但作者就是在落后的生产力中,发现了人性的善。比如农村挖河、筑堤、拔麦子、打坯,这样高强度的集体劳动,虽然劳累,但也涌现出许多互助的温暖。在回忆农村拉大车的经历之后作者这样评说:“人当牲口使,大付出小回报。但穷有穷乐呵,冷了抱团取暖,热了吹风当扇,衣食之外别无他虑。”作者重点挖掘安定生活中的美好因素,突出生活的艰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偏重真善美的文学追求。

作者这种偏重真善美的文学追求,源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当许多农民被困于乡村狭小空间,少年的他为了谋生,跟随大人冲破城乡阻隔,窥见天堂一般的城市生活。作者津津乐道的在北京某部队医院搞装修的经历,如梦如幻。作者还跟随哥哥骑车一百五十公里到北京大红门买废木头;骑车去天津郊区买低价粮食、到市区买棉纱。正因窥见了城市的相对自由,所以后来作者考学进城,对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现象和市场经济提法十分认同。因为他已是“过来人”,深知其必然性。如今,作者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观照过去,品味曾经”,深情生动而集中地再现白洋淀边的乡土生活,也就顺理成章。

这部精益求精的散文集,具有“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乐观写实,朴素清新,诗意盎然。作者凭借多年编辑和研读文学名著的修养,把地道的乡土语言和精炼的文学语言融为一体,描述准确逼真,还原记忆细致鲜活,创造了如临其境的文学效果。同时,作者还丰富了白洋淀题材文学的内涵。

说“丰富”,是因为现当代文学中以白洋淀一带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数量不多。孙犁作为文学界“荷花淀派”旗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作品选材很少在白洋淀一带。他培养的作家刘绍棠创作基地在大运河边,从维熙的作品不过早期几篇涉及白洋淀,只有老家在白洋淀边的小说家韩映山长期自觉地把白洋淀作为取材基地。当然,受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制约,韩映山小说对白洋淀的乡土描写较为分散,而且带有时代印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白洋淀诗群”,给白洋淀留下的乡土作品更少。近年来河北省的“新荷花淀写作”,取材重点也不在白洋淀一带。至于一些以白洋淀为题材的现当代的单篇名作更是稀有。所以,这本真实本色集中地描绘白洋淀东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土原貌的散文集《淀边忆旧》,也就成了白洋淀题材文学的重要代表。更幸运的是,这本散文集也恰好成了向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的文学献礼,给雄安新区留下了难得的乡土记忆。

来源:衡水日报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