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秘书工作离不开“三个好”,即养成好习惯、保持好心态、融入好集体。
养成好习惯
要有储备的习惯。老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秘书工作者平时要善于积累,这样才能遇事不慌、心中有底。比如写材料,就像厨师做菜,没有食材储备是不行的。要储备的东西各式各样,集中起来就在三个“筐”里。第一个“筐”是上级的文件精神,这是“星级大厨”的必备品,融会贯通地使用,才能写出材料应有的高度。写材料还要“踩在田埂上做文章”。因此,第二个“筐”是接地气的材料,也就是基层一线的实际情况,要多一些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活生生的东西,少一些官话、套话,少一些“完全正确、基本没用”的话。我们利用办公室作为文件信息中枢的优势,在各类文件中搜集有关材料,从各部门的专项报告中发掘要点。第三个“筐”就是领导的意图,通过列席会议、随行调研等各种活动,从日常点滴“捕捉”领导的所思所想,跟上领导的节奏,从而更好地辅助领导决策。
要有抓紧的习惯。老话说“趁水和泥,趁热打铁”。做秘书工作,要有紧抓快办的习惯,要做到案无积卷、事不过夜,千万不要患“拖延症”。实践中我们遵守两个原则,一条是“缓事急办”,虽然时间充裕,但要倒排工期、稳步推进,不能拖到最后搞突击,向领导交“半成品”;另一条是“急事缓办”,不是说不着急,而是说急事来了要想清楚再办,避免忙中出错。
要有应急的习惯。秘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时常会出现“百密一疏”。因此,除了制定周密的方案之外,还要随时准备化解各种突发情况。《秘书工作》杂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央领导来市里跟老区群众共度佳节,工作人员把细节都考虑到了,不料出了一个小插曲。合影时,首长突然邀请一位老红军坐在身旁,这样前排就少了一个凳子,导致前排的一位部长没凳子坐了。事后,省委领导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当秘书就是要时刻站在领导看得见、找得着、喊得应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好工作”。这篇文章的作者身为秘书,一开始还有些情绪,但随着后来工作的积累,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正确性,一步步从秘书、到秘书长,成长为副省级干部。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在工作中,我也经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力争想全想细想到万一,椅子多备一个、话筒多备一个、讲话稿多备一份,相机、录音笔定时归档清空,等等,从而避免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错
保持好心态
要有责任心。在领导身边工作,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责任。近几年,我所在的办公室除了承担文稿起草任务外,还承担了文稿审核任务。我们既感到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也感到重任在肩、压力很大。既然接了手,就不能松手,更不能轻易脱手。我们本着“过手就要合格”的标准,积极协助有关单位核改材料,秉持公心商量着办,在提高公文质量的同时,也得到了兄弟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要有上进心。常年跟文字打交道,确实比较枯燥,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疲沓心理。怎么保持热情呢?得有一颗上进心。我理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就是上进心。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有一句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人做了一个很好的翻译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种态度是保持工作热情的要诀。
要有平常心。记得在看2016 年里约奥运会时,很多优秀运动员都用一个说法,叫“享受”比赛。确实是这样,顶级运动员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刻苦努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好的心态。做秘书工作也是这样,要有一辈子当绿叶的准备,还要苦中作乐,学会在“文山中寻宝,会海里泛舟”。还要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努力工作,健康身心,从容生活。有了这种心态,自然会把个人荣辱得失看淡,不会因为受表扬或挨批评工作就出现波动,从而甩掉包袱、持续发力。
融入好集体
要越界想问题。一个人有再大的能耐,终究只有两只眼、一双手,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笔者所在的文秘组几名同志,虽然任务侧重不同,“一个萝卜一个坑”,但从来不搞本位主义,而是经常越界想问题,任务分配下来了,在干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考虑全局、考虑他人、相互补位,当一个“流动的补丁”,这是少犯错的重要法宝。
要通气做沟通。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提示我们,很多工作不是出在没想到上,而是出在没通气上。特别是在大型会议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中,各个环节随时都可能发生调整,如果信息不对称,就很可能因为少说一句话而出现断档、脱节。因此,我们经常互通情报、谈心通气,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要团结干工作。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女排小组赛第四轮,中国队“0:3”输给了塞尔维亚,主教练郎平在总结教训时说:“一点开花赢不了球。”后来女排姑娘们吸取教训,“多点开花”,最终打了一场翻身仗,很好地证明了团结的重要性。团结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要干好秘书工作,必须团结起来,相互之间没有乱七八糟的事,遇事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这一点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摘自:秘书工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